Welcome
admin
admin

2025-10-11 07:40:32

世界杯误判
7996 594

古典神话小说《封神演义》中有这样一段情节:黄飞虎因妻子和妹妹被纣王迫害致死,天大冤屈无处伸张,只能反出朝歌,在午门和纣王一场鏖战。纣王迎战时穿戴的披挂称为 “九吞八扎”。何谓九吞八扎?且看原文介绍。

“冲天盔,龙蟠凤舞;金锁甲,叩就连环。九龙袍,金光愰目;护心镜,前后牢拴。红挺带,攒成八宝;鞍鞽挂竹节钢鞭。逍遥马追风逐日,斩将刀定国安邦。只因天道该如此,至使君臣会战场。”

“冲天盔,龙蟠凤舞;金锁甲,叩就连环。九龙袍,金光愰目;护心镜,前后牢拴。红挺带,攒成八宝;鞍鞽挂竹节钢鞭。逍遥马追风逐日,斩将刀定国安邦。只因天道该如此,至使君臣会战场。”

小时候看这一段时热血沸腾,现在再看这一段时, 不禁哑然失笑。这 “九吞八扎”所包括的冲天盔、金锁甲、九龙袍、护心镜等物,绝不是商末周初所能出现的。中国的小说历来喜欢将刚刚发明出的新式武器用在历史人物身上。好比说关羽的 “青龙偃月刀”,直到北宋年间才被创造出来。

那么冷兵器时代的甲胄,是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呢?

一 原始社会到春秋:皮甲的天下

原始社会时期,人类的食物来源主要是 靠狩猎和采摘。在狩猎的过程之中因为需要不断的与野兽进行搏斗,人类逐渐开始加强对自身血肉之躯的防御。或许是受到动物“孚甲以自御”的启迪,人类慢慢用动物的皮革和其他植物来增加自身的 防御。

可以说,这是最原始的 “甲胄”。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,人类进入原始部族时代,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。在互相攻占的过程里,人们开始将原来防御野兽侵害的甲用到了 战争之间。因为当时武器都比较原始,夏时攻战 “血流漂杵”,还是用木棒作为制式武器,所以普通的动物皮革、植物粗纤维部分还可以维持。

随着生产能力和技术的 提高,许多比原来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开始出现。比如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技术发展成熟,用青铜所制作的武器出现。人们发现战争发生了 变化,锋利的青铜武器能轻易的割开原始的甲,轻易的收取士兵的生命。在这种情况下,只有创造出比原来的甲更有防御力的防护物,才能保护自己脆弱的生命。于是第一种为人类 量身定制、需要大量手工技术维持来获得的 “皮甲”被创作了出来。

展开全文

最开始的皮甲主要使用的是犀牛皮制作的。中国古代黄河、长江流域气候比现在温暖,许多热带、亚热带动植物在中原都广泛存在。河南省的简称是“豫”,就是巨大的象的意思。在黄河、长江流域,该时代的黄河象、白犀牛等动物的遗骸经常被挖掘发现。犀牛的大量存在,为皮甲提供了广泛使用的可能。“昔吾先君唐叔。射兕于徒林壹;以为大甲。以封于晋。”“操吴戈兮被犀甲。”

西周建立之后,皮甲发生了两件革命性的技术创新: 一是效仿鱼鳞,将整块的皮革裁割成小块在用绳索一片片联结在一起,增加了灵活性;二是将两层甚至更多层的皮甲覆盖合成,增加了牢固性。但对犀牛的屠杀造成了犀牛数量的大量减少,无法满足需求。牛皮开始成为制作皮甲的主要材料。

二 战国到三国:“铠甲”的出现和成为主角

进攻武器和防御工具,总是相辅相成的。人类总是喜欢把最高端、最新发现的新技术运用到战争之中,制造威力更大的武器。战国时期铁的冶炼技术开始出现发展,锋利的铁制武器比青铜武器更能发挥威力。为了更好地防御, “铁幕”登上了历史舞台。铁幕,是指以铁为主材料制造的臂径衣,是铠甲的雏形。只不过当时铁器还没有全国性的普及,秦统一天下的时候皮甲仍然是军队的制式装备。 《国语·齐语》载: “美金以铸剑戟,试诸狗马;恶金以铸鉏、夷、斤、斸,试诸壤土”。可见当时铁还没有大规模装备到军队,主要还是以青铜武器和皮甲为主。

西汉时期, 通过与西域的交流,中原本土冶炼钢铁的技术在不断地提高和发展。冶铁业成为了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手工业。正是在这一时期, 铁制甲胄, “铠甲”正式成为了主要的军队制式装备。 《释名·释兵》: “铠,犹铠也。坚重之言也,或渭之甲”。汉武帝在位后期,匈奴还停留在使用鸟、兽、鱼的骨骼做箭头、兽皮披在身上充护甲的阶段,大汉的军队却已经使用钢铁武装到了牙齿。至今仍有“一汉战五胡”的说法。一直到三国时代,中原王朝对四周游牧、狩猎民族都是压倒性的 优势。

三国的官渡之战,也是两代金属“美金”、“恶金”的对决。美金就是青铜,恶金就是铁。当时袁军主要使用美观而笨重的铜甲,曹军则是黝黑但轻便、坚固的铁甲。自这一战之后,铜甲彻底退出主流战争舞台,铁甲成为第一主角。虽然也有铠甲使用铜,但大多只是临时充凑数量或者作为装饰部分使用。这也与铁比铜的成本低有很大关系。

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后,铠甲的制作工艺都有很大提高。曹魏号称 “戈矛成山林,玄甲耀日光。”;东吴孙策凭借几副铠甲起兵;蜀汉在诸葛亮主持下研制的 “筒袖铠甲”,成为天下铠甲之首,一直到南宋时仍是最坚固、实用的铠甲。筒袖铠,指铠甲的两袖呈桶形包围上臂,对上臂保护较好,可避免襦铠那种片状护膊举手时下腋、上臂中箭。

三 两晋至明清:铠甲缓慢发展到退出历史舞台

从西晋起,铠甲的主要性能就已经确定 ,并进入了缓慢发展的时期。之后的一千四百多年时间里,虽然铠甲的外观、装饰物逐渐变化,并出现了部分部位使用布料的情况,但以钢铁为主体的铠甲基本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和创新。 无论筒袖铠、两裆铠、明光铠、铁甲恺、黑漆铠、柳叶铠、山字铠还是钉叶铠,大多只是在重量上变化,防护要害部位的功能各有侧重而已,几乎没有重大的变革。侧面也说明了这一时期整体科技进步不大,一直没有发生重大的科技革新。

虽然宋朝时火药被使用到了 军事上,但没有创造出近代史上那种 威力惊人的武器,残酷的战争还是靠着士兵们的肉搏。明朝开始大规模装备火器, 清朝建立后继承了明朝的火器,铠甲的防御功能逐渐消失。清朝中后期铠甲渐渐成为礼器, 基本只能在阅兵典礼上使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