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lcome
admin
admin

2025-10-04 09:04:16

葡萄牙世界杯球员
2248 91

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影视作品中他依然是黑猪。如1927年国内第一部西游电影《盘丝洞》和1960年拍摄的绍剧电影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》中,八戒都黑得铮明瓦亮。

那么,八戒为什么是黑猪,是什么时候变成白猪的?现在怎么又变回黑猪了?

第一次改变是在清代广州一口通商时期。中国本土猪大多具有优良的种质特性:繁殖力强、肉质鲜美、适应性强,具有特异性状。其6种型态分别是华北型、华南型、华中型、江海型、西南型、高原型,基本都是黑猪或黑白花猪。猪在古代还有“黑面郎”之称,如唐代《云仙杂记》中曾云:“黑面郎,谓猪也。”乾隆下旨令宫廷画师绘制的《兽谱》中,猪的形象也是全身乌黑,文字标识为“天下皆畜之”。然而,据记载,在1770—1860年间,英国人在广东接触到了华南猪,通过与英国土产猪杂交繁育,培育出约克夏猪和巴克夏猪,其中约克夏猪瘦肉多、繁殖力强,即为著名的“大白猪”。拉文(Levine)在1920年指出:“英国原产的猪种的体型是很粗糙的,当改良之时,曾加入过中国猪种的血液,所引入的便是广东的猪种。”1958年,布里格斯(Briggs)提出:“过去引进英国的中国猪种就是广东省的黑猪和黑白花猪。”19世纪初美国也引进了中国猪种,育成了切斯特白猪。据《大不列颠百科全书》记载,目前欧洲猪种几乎都是由中国猪种直接或间接参与育成的。达尔文曾感叹:“中国猪在改进欧洲品种中,有着极高的价值。”经统计,欧洲常用商品猪种全群平均含有29%的中国猪种单倍型。经法国INRA研究中心试验表明,含有中国血统的猪杂交后代产仔数和成活率显著提高。

明代内务府彩绘本《西游记》,八戒是脑后有鬃毛的长嘴黑野猪,沙僧是黑面小和尚,而不是后来的络腮胡子的头陀 作者供图

18世纪中后期,华南口岸以广州为中心出现了仿照西方绘画技法和风格,以中国风景、风物和人物为创作对象用于对外贸易的洋风画,一般称其为“外销画”或“贸易画”。“外销画”中有一个类别为通草画。英国杜伦大学东方文化博物馆现藏一幅通草画《戏曲人物之西游记》,创作时间为1820—1900年,该作品长11厘米,宽6厘米,创作地点为广东。该画是一张八戒单人像,猪头人身,光头无帽,上身穿藏蓝直裰,腰间系着绿色搭膊,下身穿粉红束脚大裆裤,白色净袜,脚蹬黑色千层底老布鞋,一手倒执九齿钉耙,一手握拳放于胸前,引人注目的是他耳鼻皆粉、全脸洁白、生有绒毛,这正是“约克夏”“大白猪”的典型特点。

可见,中国黑猪和外国猪杂交诞生了优良品种白猪,恰好诞生于广州的“外销画”首先以白脸猪八戒的造像,反映了这一变化。但此时白猪还不是主流,所以才会出现1927—1960年的影视剧、地方戏里八戒仍然是黑猪的情况。

英国杜伦大学东方文化博物馆藏《戏曲人物之西游记》中的猪八戒 作者供图

第二次改变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,经过新中国畜牧工作者周密的计划,在含有约克夏猪和巴克夏猪血统的杂种白猪的基础上,1958年引入“苏白公猪”与东北母猪进行杂交二代再横交固定为主的育种方案,最后育成体质健壮、生长发育快、繁殖力强、屠宰率高、肉质细嫩可口的“哈尔滨白猪”,成为我国优良猪种之一,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、区、市。这次大型的猪种改良之后,国内常见猪便成为“白猪”。“文变染乎世情”,在电视剧《西游记》(1986)、《春光灿烂猪八戒》(2000),电影《大话西游》(1995)、《西游降魔篇》(2013),动画片《西游记》(1998)中,白八戒一统荧幕。

第三次改变就是2024年的《黑神话·悟空》,重启传统文化基因,八戒回归“黑猪”形象。

《黑神话·悟空》中八戒的感情线,融合借鉴了电视剧《西游记》(1986)和电影《大话西游》的优长,又有所创新。在外形塑造上回归了中国《西游记》小说原文、说唱文学及壁画和绣像中黑猪的传统。《黑神话·悟空》站在本土资源基础上,挖掘中国神话体系,文化出海,风靡世界。

《黑神话·悟空》除了主体情节外,还采用了很多传统文化因素,引发我们的文化共鸣。音乐采用《云宫迅音》,场景广泛采用中国历史古建筑,仅山西就借鉴了27个景点。《黑神话·悟空》的成功,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在具体实践中确实大有可为。《光明日报》(2024年08月30日 16版)

作者张惠教授:广西大学教授、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、广西大学文学院红楼梦研究中心主任,香港红楼梦学会会长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